刘畅宜
Liu Changyi
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,高级工程师
永信和瑞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
杨建觉创意设计中心总建筑师
近日,我司刘畅宜接受国内著名期刊杂志《城市·环境·设计》UED专访,谈及他从业多年以来的实践总结和思考感悟,采访内容如下:UED:作为一名湖南本土设计师,湖湘文化对您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作品有哪些具体的影响?刘畅宜:研究生三年在湖南大学求学,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,千余年来,文脉延绵,弦歌不绝,故有“千年学府”之称,是湖湘文化集大成之所。校园西靠岳麓山,东望湘江河,形成一条千年的历史轴,“纳于大麓、藏之名山”是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,在湖南大学的经历对我的设计观产生了深厚的影响。
湖南大学第二院——刘敦桢 原科学馆——蔡泽奉、柳士英
在这里,校园是没有围墙的,麓山南路上的公共交通、麓山游客可以往来穿梭;在这里,校内与校外,城市与校园的边界被模糊了,古与今的界限也被模糊了;在这里,校园内的景观空间和设施都是对公众开放的。湖湘文化的这种开放自由、融合共享的思维和理念,对我们建筑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内涵启示和参考意义,特别是在做社会公共属性和城市服务类型的建筑设计时,如何做到城市与建筑、公共与私域的利益平衡,是值得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。湖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,东西南北的文化在此交汇融合,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不断开拓创新,形成了底蕴深厚、灿烂独特的湖湘文化。湖南大学的建筑深受湖湘文化积极影响,不拘泥于传统形式,海纳百川、大胆创新,博取各家之所长,在校园内中式与西洋、传统与现代相互并置在同一空间,形成了极具特色多元共生的校园氛围。在湖南大学的建筑学子眼中,风格、主义、流派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,兼容并蓄、开拓创新才是打开思维方式和工作状态的原动力。100年前,刘敦桢和柳士英先生从日本留学回国,先后来到长沙,开创并发展了湖南大学建筑学科。自此,湖南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学子,他们修复了岳麓书院,在校园内留下了许多经典建筑作品。如今,我们走在校园内,探访这些建筑作品时,仿佛能感受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利落的墙身、婉转的屋檐、精美的窗棂、优雅的细节、巧妙的收头、琳琅的光影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湖湘人是风雅的、湖湘文化是浪漫的、湖湘精神是灵秀的,这些基因像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,千百年来一脉相承,而后来者不断对这些历史瑰宝和文化遗存进行当代原型转译,创造出一幅又一幅的锦绣画卷。UED:在城市更新中,如何巧妙融合核心文化基因与现代城市商业元素,以形成自己的独特定位,进而塑造出城市独特魅力与竞争力?刘畅宜: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将核心文化基因与现代城市商业元素巧妙融合,以塑造片区和城市独特的魅力,是一个需要全面规划和多方协作的过程,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任务。从设计的角度,我们一般会采取远追文脉、探秘场地、创造浪漫、温暖人心这几个步骤和策略。
改造前的楠木旧事

改造后的楠木旧事
我的老师杨建觉先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,“城市既要奔向未来,也要找到回家的路”,我们在城市中把一片房子推倒重来太容易了,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其实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。百年千年来留下的那些街巷、格局、肌理、文脉、故事就荡然无存了。前几年长沙这样的情况太多了,市中心很多的高楼大厦之下埋藏的都是老长沙最重要的历史文脉,这种粗蛮的做法把它们全部掩埋掉了。因此,在做城市更新设计之前,深入梳理挖掘城市文化脉络和片区历史特征就变得尤为重要了。展开城市更新工作的前提是要做足“田野调查”工作,在这个过程中探寻场地内各种具有文化价值的要素,将这些相互交织的要素拆解、梳理、整合、重构,对历史建筑和人文景点进行复兴活化,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提升城市和片区的文化氛围,使其成为现代商业和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包括长沙在内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:文物通常变成了内向的“封闭”场所,与大众的生活完全脱节,通常用围墙和大门对历史内容进行保护性隔离,这样使公众参与性大大地降低。当下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开始尽量减少围墙增加出入口,让文物免费向公众开放,这样不仅有助于文物保护,也有利于历史要素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重塑。结合文化内容打造场景化的空间体验,对接新消费业态,赋能新商业模式,将文化渗透到每个细节之中,以沉浸体验的方式让访客有身临其境之感。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街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,让更多的文化节、艺术展、博览会、闹市集在这里发生,让街区美起来、活起来、热起来。
当下的潮宗街正朝这个方向努力,在整个街区的更新活化过程中,像“楠木旧事”这类公共节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街区的文化类型宣传、发布以及新闻采访等活动都可置于其中。一座城市最有魅力的风景一定离不开人,离不开在地生活的原住民。潮宗街的第一轮规划是计划将其拆除重建为仿古街,但在政府思维的转换以及专家、学者的呼吁之下,最终还是把它的格局保留了下来。可惜当时80%的原住民已经迁走,一条老街如果完全失去了居民,那它也就失去了意义,只有当老原住民与新居民的商业活动相结合时,街区才能展现出应有的勃勃生机。当老街区的商业逐步发展,新老居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一种独特而生动的模式,这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城市的一种共生典范。这片区域曾是长沙的城中村,当看到繁华街道的背后,却是老城区破败不堪的景象,建筑师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,能让原住民居住环境和品质提升改善一点,能满足一些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,能让他们更有尊严、更好地生活在当下,能创造出一些能温暖人心的建筑和场景空间,这是我们做城市更新的使命。
UED:在西园北里、都正街、太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,最深刻的经历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最终成果符合预期吗?刘畅宜:历史街区更新和改造是相当复杂和具体的工程,我可以用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进行说明。西园北里是长沙老城区最北端的一条小街坊,虽然这条街只有三四百米长,但它具有浓厚的长沙特有的历史文化感。路过西园北里的游客,都会看到一座奇怪的天桥,桥上时不时有个只穿着大裤衩的老大爷进进出出,实在引人好奇驻足观望。老大爷姓李,家住西园北里一栋两层居民房内,由于历史原因,二楼的李大爷家没有厕所,如厕洗澡要下楼到其违章搭建的简易棚里。李大爷夫妇随着年岁增长越发行动不便,如厕洗澡成为老人家最大的难题。住在同一巷子里的王大妈家起初是没有厨房的,王大妈也只能违章搭建,在简易棚里洗菜生火做饭,恰巧旁边就是李大爷家的厕所,臭气难闻、卫生堪忧,全家的健康得不到保障。“李大爷家的厕所和王大妈家的厨房”成为这个节点空间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经过反复地现场踏勘调研,并与住户、邻里多次沟通协调,“一座天桥上的厕所”和“一个大树下的厨房”应运而生。厕所最终采用了钢结构的形式,将其设置在对面建筑二层山墙位置,通过天桥与李大爷家连通,虽然厕所无法设置在室内,但李大爷夫妇已非常高兴了。李大爷家的厕所移走后,给王大妈家扩展了一个5平方米的空间,结合庭院景观打造一个大树下的厨房,彻底解决王大妈家的生活痛点。这是西园北里有机更新中沟通最频、阻工最多、难度最大的一处节点设计。它作为长沙旧城更新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典范,提升的不仅仅是街区的颜值,更是通过巧妙的方式解决居民迫切的生活需求,这是当下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。
UED: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,人们的消费需求正经历着深刻的升级过程:生存型消费逐渐转向发展型消费,从对物质的追求逐渐深化到对精神层面的满足。鉴于这些消费模式的转变,设计师在进行商业设计时应该重点关注什么?刘畅宜: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化,是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升级所产生的。商业已不单单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,那些代表着审美主张、情感链接等精神层面的内涵,为商业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。要创造出既具有功能性又能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空间,我认为设计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每个商业品牌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,提炼核心价值作为商业空间的主题,通过空间设计占领潜在用户的认知心智,完成品牌向用户的叙事过程,并可结合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设计,增强品牌效应,奠定美学基调,提升体验氛围,将“目的性购物”向“惊喜感体验”升级。在这座城市中忙碌打拼着的人,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着孤独感,他们在工作之余,需要找到一处情绪交换之地、互诉衷肠之所。商业空间在满足其本质功能之外,当仁不让地需要承担起这个重要职责,通过创造一些社交物理空间,模糊化空间边界感,融入圈层文化内涵,让朋友聚会、陌生人邂逅、圈层活动在这里发生。每个街区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着错综复杂的居民网络,当地居民的住所、兴趣和习惯都是在特定历史、地理位置和语言下发展而来。我们在做商业设计一定要考虑选址与街区的关联性,使每个界面、每个空间都有相匹配的意义,让其与所在街区亲密共生,真正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。
UED:您完成了Moonlin餐厅项目的全流程的实践:从品牌策划搭建、建筑及室内设计、改造土建施工、运营团队组建再到店面营销管理等方面,这次项目经历给您最大的启示和心得是什么?刘畅宜:以我的体验,设计一栋商业性质的建筑,商业运作模式和设计是完全不可分割的,在研究商业运作的时候,其实就是在给一栋建筑赋能的过程,两者应该要起到正向反馈的作用,不应该是各自为政、不相为谋的,在功能分布、流线组织、空间塑造、形象展示等方面都要同步,两者最终才会相互成就。打造Moonlin餐厅的难点并不在于项目规模的大小,而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、现有状态、投资控制、商业需求等方面的局限性和约束力,它地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,改造更新项目在建筑形态上要与周边建筑相协调,要在严格控制投资预算中,表达落实原有的设计意图,并时刻要与商业定位相匹配、相衔接。更新改造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,在后期施工过程中,最大的难题是经常会面临现场变更的问题。这也是我们在城市更新之中,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,它需要有很长的一段现场服务。很多时候图上画的跟落地的是两码事。特别多东西是无法在图纸上表达的,有些东西你只能通过现场的丈量或者拆除之后,才能看到内部的一些情况,这就需要建筑师具有极强的现场处置力和灵活变通性,同时应对来自业主方、施工方、材料商、设备商、街道管理者、周边邻居多方的诉求和压力,实属不易。只有当所有事都亲力亲为过,“上房揭过瓦、下地搬过砖,出过厅堂、进过厨房”,你的自我认知水平才会不断提升,视线聚焦才不会受限在传统设计模式下的一亩三分地,会有更多机会不断接收最前沿、最接地气的信号,从而不断尝试开拓出一些专业领域的新赛道。
UED:您有过很多成功的商业设计,您是怎样平衡建筑设计中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呢?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吗?刘畅宜:当代消费者对于在地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。在这个过程中,地方文化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地理概念,而是扩展到了更深层次的圈层文化认同。消费者不仅在旅游选择上偏爱探索本土文化和风情,而且在消费习惯上也更倾向于支持本地的品牌和创意产业,渴望通过文化消费体验到深度沉浸的新鲜感,在文化互动中接受多元化的信息输入。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,也是对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一种重新认同。当下的消费者出去旅游city walk(城市漫步),他们不会去打卡一些连锁的商业品牌,而是更多地选择去体验在地化或本土化很强的一些商业品牌。如何处理好商业和文化的关系,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从文化入手,也就是要深度理解和挖掘在地文化,才能让商业有着根的土壤,进而塑造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。前几年有幸跟着老师参与了湘江古镇群策划与规划,靖港古镇、铜官陶城、新康戏乡、乔口渔都、书堂书香这一系列的古镇,无一不是通过在地文化的赋能从而复兴古镇的发展。将这套方法论应用于商业项目之后,参与打造了长沙食习社餐厅,小楼闹中取静,外面就是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,周边皆是极具烟火气息的老居民楼和长沙“老口子”,老街像迷宫一样催动着人们在里面探索,在某个拐角你会和它不期而遇。餐厅以温馨怀旧的家庭文化为背景,建筑改造保留了老宅子的基本格局,在外部界面创造出更多的灰空间,加以外墙的白色与木色调搭配,整体给人一种归家的温馨感。进入建筑内部,明亮且通透,木质的门窗和楼梯、中古的家具和陈设,沉浸式地营造家庭情绪氛围。
长沙食习社餐厅“潮宗街”与长沙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“太平街”相比更显年轻化一些。它的复兴展示了历史街区与现代潮流的完美融合,街区业态趋于年轻“潮文化”的商业形式。Moonlin餐厅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,它以一种简约时尚的姿态在历史街区中出现,纯白而又干净,处处体现浪漫和精致的氛围,底层的隔扇窗可以全部打开,让空气穿透进来;室内的楼层都是串通的,让空间流动起来;室内的装饰陈列都是克制的,让氛围高级起来;上方的天窗和数不清的洞口,使得摇曳的光线映入眼帘,整个空间表现出一种自然复杂性;我们尝试打破内与外的界限,让室内外形成一种交融的自然关系;我们意图打造一个私有的小生态,在纷乱复杂的街巷肌理中找到秩序感,带来精神上和感官上的双重舒适体验;我们希望它是“活着的空间”,要让事件不断在这个空间内产生,让它成为故事的发生器;夜幕降临,它为潮宗古街又添一道璀璨的星光……
UED:您作为新一代青年建筑师,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会给建筑师带来哪些影响?刘畅宜:时代与科技是不可逆的,当AI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,已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设计行业中,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之下,建筑师应积极拥抱新技术。现阶段AI所生成的图纸还停留在草图概念阶段,需要通过其他软件辅助才能实现精确控制,但对于建筑师前期创作而言,AI在意象收集、概念启迪等方面是个不错的工具,能够大大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效率。随着AI技术的进步,生成图纸的精准度越来越高,设计后端繁重的效果表现、重复性强的图纸绘制可以完全交给AI来工作。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解放建筑师的过程,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场所要素分析、项目策划定位、设计概念生成、设计方案推敲等更前端创造性的工作上来,另外建筑师也可以更多关注用户的精神和情绪层面的因素和需求,这是AI无法主动捕捉的,只能通过人类敏锐的情感触觉才能生发出共鸣。UED: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待?是否会尝试成为一名“跨界”的建筑师?刘畅宜:我们的生存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,清晨公园草坪的长椅、午后街角的咖啡馆、昏暮路边的小餐厅,人的一天都离不了建筑与环境,它们深深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情绪,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生活。一栋建筑既是各种物质和物理的空间,同时也是人们精神和情绪的空间,一座精神和情绪容器。在满足建筑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,我们都尝试融入提升情感和心理健康的设计,将设计作为提升人类精神和促进幸福感的一种重要形式。未来期待有更多“幸福的建筑”落地,以此来为一个更幸福、更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,这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。跨界这个事情我一直在做,也会持续去做,建筑学本就是一个很综合性的专业,我不认为它存在很强的边界感,很多建筑大师也会跨界做很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,他们既是成功的建筑师也是很厉害的商人。参与过实体商业全流程后,既做“裁判员”又做“运动员”,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只是整个商业搭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,背后是整个商业逻辑的运转在做支撑,设计最终都是要为商业运营服务的,如何将设计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效益,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。人生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线和副本,在这个过程中,我会持续保持好自己建筑师的底色,深耕细分领域并做好全链条的服务,在跨界建筑师的道路上留下一点弥足珍贵的雪泥鸿爪。受访者 _ 刘畅宜
采访者 _ 杜丙旭
永信和瑞 总部(点击查看地址)

